2025年,当“数据要素”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,当“冷链物流”串联起乡村振兴的“热链”,一场关于农业金融的深层次变革正在悄然发生。
前海粤十轮值董事长 史伟琦
7月,在全球瞩目的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(简称“链博会”)上,前海粤十与建设银行联合发布"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方案"战略合作周年成果,该方案以"冷链数字化+供应链金融"双轮驱动模式,成功破解农业金融“融资难、成本高、周期长”三大沉疴,为全国数百家涉农小微企业注入近百亿元“及时雨”,让“数据多跑路”从愿景变为现实。
惠农成效:激活农产品供应链价值
在传统农产品流通领域,“融资难、融资慢”曾是横亘在涉农小微企业与中小企业面前的“冰山”:无抵押、无信用、无时效的“三无困境”,让鲜活农产品因资金断流烂在冷库,让涉农小微企业因资金短缺错过最佳销售期,更让农业供应链的“热循环”因金融“冷链条”而阻滞。
前海粤十与建设银行的合作,正是瞄准这一“卡脖子”难题,以“技术+场景+金融”的深度融合,三大核心能力激活“冷链+金融”新生态,重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底层逻辑。
01技术筑基,用“数字孪生”构建可信数据底座
农业金融的核心矛盾,是“信息不对称”下的风控难题。前海粤十依托自主研发的冷链数字孪生平台,将物联网传感器、AI冷库巡检技术与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深度结合,实现从“田间到餐桌”全流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存证——温湿度波动、物流轨迹、库存状态……让每一份农产品的“数字画像”都清晰可溯。
这套“数字孪生+区块链”的组合拳,不仅让建行获得了动态风控的“千里眼”,更将质押物监管效率提升300%,不良贷款率牢牢控制在0%以下。曾经“看不懂、管不住”的农产品库存,如今变成了银行认可的“硬通货”。
02流程再造,从“T+7”到30分钟的急速革命
“以前申请贷款要跑银行、交材料、等评估,至少半个月;现在用前海粤十的系统,上午提交订单和仓单数据,下午钱就到账了!”这是一位农产品商户的真实感慨。
前海粤十联合建设银行打造的“农产品普惠金融”产品,彻底改写了传统融资流程:基于真实订单和仓储数据的“T+0授信、T+0放款”,让一笔冻品数字仓单融资从申请到放款最快仅需5分钟;生鲜农产品、冻品金融场景中,涉农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。
效率提升超90%的背后,是前海粤十智能管理系统与建行风控系统的无缝对接——人工干预减少80%,操作风险降低70%,真正实现“无接触式”智慧授信。
03生态协同,4000+冷链园区织就惠农服务网
农业金融的难点“最后一公里”,关键在“触达”。前海粤十全国4000+冷链园区网络,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县域乡村,将建行的金融活水精准输送到农产品商户、合作社、经销商等供应链各环节。
从新疆的葡萄农业园到广东的水产批发市场,从云南的花卉冷链中心到东北的粮食仓储基地,双方合作覆盖农产品流通全链条,让“冷资源”激活“热经济”。
行业价值:重塑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生态
前海粤十与建设银行以“数据+场景+金融”重塑规则,这场合作的意义,远不止于为涉农小微企业“贷到一笔款”。它更像一把“钥匙”,打开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“新生态之门”。
01 技术赋能,构建可信数据底座
双方合作打通“冷链数据+金融风控”闭环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全流程溯源,解决传统模式下信息不对称、质押物难监管、货物价值难评估等痛点,为银行提供动态风险评估模型,推动农业供应链由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型,为行业树立数字化风控标杆。
02 流程优化,提升金融服务效率
基于前海粤十的智能管理系统,建行实现“无接触式”自动评测授信与即时放款,减少人工干预,降低操作风险,推动金融服务从“人控”向“智控”跨越,为现代金融体系注入科技基因。
03 生态协同,推动产业标准化
合作中形成的“冷链设施+数据信用+金融产品”模式,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可复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,助力涉农小微企业主体接入现代金融体系,加速行业资源整合。
科技+金融
截至2025年7月,双方已累计服务全国数百家涉农小微企业,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50%以上,涉农小微企业实际资金成本下降超80%。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,而是农业金融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质变,是乡村振兴从“政策驱动”到“市场驱动”的跨越。
从前海粤十的冷链数字底座到建行的金融活水,这场“科技+金融”的双向奔赴,正在重塑中国农业供应链的竞争力。我们坚信,唯有持续创新、开放协同,方能以金融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,让每一份农产品都因数字而增值!未来,粤十将携手建行深化“冷链+金融+产业”的融合,以“数据信用”为核心,推动农产品从“商品”向“资产”升级,探索跨境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。